• 学术动态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工作 >> 学术动态 >> 正文
  • 我院科研人员揭示北热带喀斯特森林鸟类巢捕食对环境变化的行为响应

巢捕食是指卵和雏鸟在巢中被其他动物捕食的现象,是导致鸟类繁殖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有重要的影响。位于我国中越边境的桂西南喀斯特地区,鸟类区系组成独特,至少有7种全球性易危鸟类分布于该区域,这里也是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的模式标本产地。热带地区的鸟类巢捕食比例一般较高,一些鸟类如弄岗穗鹛可以达到75%,主要天敌包括大型无脊椎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等。

我院动物行为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针对鸟类摄影和交通噪音这两个环境变化因素,开展北热带森林鸟类巢捕食对环境变化的行为响应研究。研究发现有人拍摄的鸟巢在孵化期(2.4%,n=83)和雏鸟期(11.1%, n=81)的巢捕食风险均显著低于没有摄影师拍摄的巢(孵化期: 43.3% (n=194);雏鸟期: 34.5% (n=110))。也就是说摄影师的出现反而降低了目标鸟种的巢捕食风险,从而增加该种鸟类成功繁殖的机会。这可能与人类的活动频繁,从而减少了在鸟巢附近活动的天敌有关。也可能是因为鸟类摄影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保护被摄影的鸟巢上,并进而减少摄影巢被天敌捕食的风险。

交通噪音也可能会导致雏鸟面临新的捕食压力,因为在嘈杂的环境中,雏鸟会提高乞食叫声的音量,这可能会为通过声音定位的巢捕食者提供更多的线索。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是广西南部常见的鸟类之一,许多种类在高速公路附近营巢,交通噪音是否可能会使红耳鹎雏鸟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威胁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科学问题。通过人工巢(放置用橡皮泥做的假红耳鹎卵)和播放雏鸟乞食叫声以及混合高速公路交通噪音,研究结果发现1) 红耳鹎的主要捕食者有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2) 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乞食叫声的音量会迅速吸引捕食者,但在混合交通噪音后,则对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有较好的驱避作用,这类似于“稻草人”效应(“Scarecrow” effect),从而导致巢捕食显著降低。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Does bird photography affect nest predation and feeding frequency?”和“Investigating how different classes of nest predators respond to the playback of the begging calls of nestling birds”为题于今年5月和6月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Avian Research》上(生物二区,IF=2.04)上。博士生谭筱彩、刘士龙分别为第一作者,蒋爱伍副教授为该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该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0370)资助。

论文链接分别为: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53716622000329和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2053716622000408